■ 搶救久良栖--- 消失的八仙山林業鐵道
2006/06/11
◎ 文/圖 Munch 歷史照片 久良栖當地居民鍾先生、劉先生
久良栖,一個陌生的地名,但是對於台灣林業史,或是古董鐵道迷,這個名字總是有著特別意義,象徵一個消失在歷史中的記憶。
對於台灣林業發展,日本人統治期間,曾在台灣開發太平山、八仙山、阿里山三座伐木林場,也分別在三座林場內興建高山鐵路載運木料,至今阿里山、太平山尚有鐵路存在,但是八仙山林業鐵道,卻早已拆毀,完全消失在歷史之中。
久良栖位於那條在已經消失的八仙山林場鐵道之上,在大家都以為八仙山鐵道遺跡已經完全消失的感傷下,其實久良栖站還在,不僅古老的車站存在,就連車站周遭的林業聚落,也以原初的樣貌,沈封在山區四十餘年。
原本,它該是成為一個秘境,在完善的保護與規劃前,該讓它沈寂,避免太多的干擾與破壞。但是,今日必須公開它的存在,就是因為它在來不及面世之前,將會消失。在林務局的政策下,東勢林管處不斷進行強遷居民、拆毀建築的行動,讓八仙山鐵道最後遺址,台灣極度珍貴的歷史資產,就在山中悲傷的走入歷史,仿如一切不曾存在過。
於是,必須公布寫出,必須發出呼救,讓大家關心,為了搶救,為了歷史。
【現在仍存在的久良栖車站。】
久良栖的地名,大家都很陌生,但是說到因水患所苦的松鶴部落,大家都清楚。久良栖正是位於台中縣松鶴部落之內,松鶴部落舊名為古拉斯部落,日本人為開發八仙山林場,在松鶴部落內設立一座運材車站,即以古拉斯之音,取名為久良栖車站。
【八仙山林場一景。照片版權:鍾先生。請勿取用】
日本人在1915年開發八仙山林場,為了運材方便,1919年開始從現今林務局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所在的加保台,興建一條通往豐原的林業鐵道,沿線設有加保台、久良栖、白鹿、麻竹坑、馬鞍寮、水底寮、土牛七站,久良栖車站為鐵道上的重要轉運站,日本人設有車站、事務所、招待所及員工宿舍。 |
【新山到加保台的伏地索道。照片版權:鍾先生。請勿取用。】
根據當地居民鍾先生表示,當時進入八仙山林場伐木,必須由海拔八百公尺的加保台分場,搭乘伏地索道的纜車,爬昇至一千五百多公尺的新山山頭,再搭乘山中的三條支線鐵道,進入林場各個工作區工作。伐倒的檜木,由山中支線鐵路運出,經由索道運到加保台分場處理,再運上八仙山林場鐵道送往豐原。久良栖是加保台之後的第二站,原木從加保台運來後,必須在久良栖進行丈量與登記的工作,接續就一路開下山,利用途中各站會車,送往豐原總場的儲水池儲存,等待轉運日本。 |
|
【山上討生活的家族,圖中站立著為國府接收後第一任站長劉見傳先生。照片版權:劉先生。請勿取用。】
1923 年設立的久良栖站,利用上等檜木興建,由於它以運輸木材為主,實際上如同一間緊鄰鐵道的辦公室。在車站下方的林場巷,設有官舍,以及招待所,提供日本官員、技工居住,山坡下方就搭建許多併排式的簡易宿舍與工寮,讓當時上山工作的伐木工人居住。日據時代,八仙山林場砍伐的全盛期,林場有二千多名員工及家屬,設有三所小學,一到入山伐木時刻,伐木工人由鐵道沿線的各站前來,集中在加保台分場,等候纜車載運上山伐木。 |
【上山表演的日本舞蹈團。照片版權:劉先生。請勿取用。】
在當時,林場鐵道沿線的車站相當繁榮,集合許多工作人員形成聚落,其中最多是來自東勢、豐原等地的客家族群,進入當時的日本營林所工作。當時工作薪資不高,但是進入直屬總督府的營林所工作,算是較安穩的工作,在工作之餘,不定時會有日本舞蹈團上山表演,居民也會自組樂隊娛樂,甚至發放福利社消費的代用券,並且也有生命保險的契約,見證日本人早期開發台灣的糖、米、木材產業中,林業員工算是福利較好的工作。 |
【運材的小火車。照片版權:鍾先生。請勿取用。】
日本戰敗後,國民政府接收,依舊依循日本的開發模式,砍伐八仙山林場檜木,原本山上多為客家族群,後來也開始進入大量的隨軍來台的外省退役軍人。但是在當時的松鶴,其實分成二個世界,久良栖站成為客家族群及外省族群的居住區域,多數成為日本營林所或國府林務局的林場員工,生活較有保障,而松鶴部落的原住民,多半以農耕為主,生活仍是簡陋,讓一個山中社區,有著不同面貌。 |
八仙山林場鐵道及木構鐵道橋。照片版權:鍾先生。請勿取用。】
到了1950年代末期,八仙山林場的林木越砍約少,越往山中砍伐,影響到日月潭的上游集水區的水源,加上1960年後東勢大雪山林場的開發,政府終於決定停伐八仙山林場,並且開始將員工後撤下山,在一處處廢站之後,林場員工陸續集中到久良栖居住。
在當時中橫尚未開通時,山中交通依賴林場鐵道,在1956年開闢中橫公路後,在鐵道對岸沿著大甲溪興建公路,逐漸取代鐵道的交通功能,後來遇上風災,鐵道沿線土石崩落,在維修不易下,1960年後決定全線廢除,鐵道陸續拆除,八仙山鐵道走入歷史。
|
|
【歷史不該只是告示牌,還來得及留下的為何不留?】
八仙山鐵道拆除,鐵道沿線的車站與聚落,也在人去樓空後,荒廢傾倒,最後消失不見,原本規模最大的加保台站,也在林務局開發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後,舊有建築完全消失,人們就以為八仙山林業鐵道的種種歷史,只能成為言說中、照片中的景物。
【時光映在老宅的窗上。】
但是歷史總是會玩起躲藏的遊戲,久良栖在許多退休員工搬遷居住下,幾十年他們在這裡生養後代,也擔任起照顧歷史建築的工作,由於房舍、土地歸屬林務局所有,他們只能保修,不能重拆興建,加上他們自己居住也不希望外界打擾,就這樣讓久良栖以八十年前的面貌,保存至今。
【住宅內的榻榻米舖面以及有灶的廚房。】 在台灣,各個古老林業聚落,無論是像內灣、奮起湖的高度開發,或是林田山的大火焚燒,要找出以往歷史原貌的林業遺址幾乎不存。但是,久良栖不僅保留車站、招待所等重要建物,甚至大面積區域型的聚落空間,也是完全早期的樣貌。
【林場像的各式老房子與街景。】
從車站對面走向下坡,幾棟單一建築是當時的官舍、招待所或辦公廳舍,後面一整排街屋就是宿舍,整體的空間可以看出早期以地勢高低所形成的階級分佈,並且各個建築也呈現日本時期官民不同的建築風格。
這樣的區域,有歷史建築,有留存的林業耆老,無異是台灣文化資產的重要寶藏,更是有著鮮活歷史場景的教育地點,但是林務局卻悄悄的進行拆除,讓台灣珍貴歷史資產,陸續消失。
【左圖:最早期的工寮,木版直排。中圖:老房子與老居民,已成歷史的結構體。右圖:山上寒冷,家戶門外放生火用的木材。】
原本這些遷住的老員工,在當時以照顧員工的福利心態下,讓他們住下,並未言明居住時間,大家都心想至少比照鐵路局或其它早期國營事業,讓第一代老員工住到離開人間,至今林場巷僅剩十多餘戶,多數都是七、八十歲的老員工,林務局卻在此時,沒有任何理由,就進行強制限期遷離,雖有數十萬微薄補助,但是對於已無謀生能力的老者,驅趕他們,無異是讓他們流離失所。
【已遭拆毀老房子的空地。】
更讓人納悶,強制遷離的房舍,建築結構依舊完好,執行命令的東勢林管處,就把房子拆了,就地燒毀木料,至今已有三棟房子遭到破壞,不僅讓原本完好的聚落區域,多出許多怪異的空地,更讓歷史建築一一消失在政策之下。
【燒毀的大雪山製材廠,至今未有原因,未見懲處反省,卻還在山上大拆林業歷史建築,文化資產保存,不是用嘴喊口號!】
大雪山木材廠的焚毀,至今尚未查出原因,也未有明確懲處,仿如一座無價的工業遺址,燒了就燒了,一點都不在乎,更沒有一些警惕之心保存文化、尊重歷史。就在山下文化界怒火未熄,民間感傷,懲處責任未清之際,又在山上偷偷拆除歷史遺址,讓人難懂,官方的保存文化資產,倒底是說真的還是假的。
久良栖,八仙山消失鐵道的最後遺址,它依舊在山上,完好如初,這一段尚待出土的台灣歷史,不容官方就這麼暗中剷除,就當一切從沒存在過。有時間,上去看看它,會驚訝這樣的空間,不輸日本的歷史老街,為何人家珍惜,我們卻視如糞土。
【久良栖還在!在歷史的抉擇點上,請留下它。】
讓更多人知道久良栖這個美麗地方,愛惜它!搶救它!不容歷史就這麼被官僚任意抹除!
圖文轉載自漂浪。島嶼
|